批准登记号:9512019Y0913
推荐单位:凉山州科技局
批准登记日期:2019-12-26
研究起始日期:2015-01
研究终止日期:2016-12
成果密级:非密
成果属性:原始性创新
关键词:美洲大蠊,繁育,养殖
成果体现形式:新技术
成果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成果水平:未评价
合作形式:独立研究
学科分类号:360.4
中图分类号:S899 TQ461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
所属高新技术领域: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
成果应用行业:制造业
成果简介:课题来源
该课题2015年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立项名称为《美洲大蠊人工养殖繁育技术提升及种质资源调查和种源质量评价研究》,
课题背景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为昆虫纲有翅亚纲蜚蠊目蜚蠊科大蠊属昆虫,俗称"蟑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药材。其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把它列为中品,谓"味咸、寒,有毒,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闭、内寒无子"。《本草纲目》上记载其主治"瘀血,症坚,寒热,下气,利血脉"。《中国药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中国药用动物志》及《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近、现代药学专著均记载蜚蠊有"活血、散瘀、化积、消疳、解毒、利尿、消肿"等功能。以美洲大蠊为原药材制成的康复新液(国药准字Z51021834)收录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好医生牌康复新液是国家重点新产品、四川省名牌产品、四川省地方名优产品,由于品质稳定性好、临床疗效稳定确切,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已成为我国中成药大品种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美洲大蠊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比如抗肿瘤、改善微循环、提高免疫力和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美洲大蠊人工养殖繁育是康复新液第一加工车间,美洲大蠊药材品质稳定是康复新液生产基础,因此,对现有的人工养殖繁育技术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项目通过GAP养殖基地多年以来的技术研究与数据汇总,对现有养殖繁育技术进行提升,制定美洲大蠊GAP专属养殖繁育标准操作规程(SOP),指导基地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中药材养殖,提升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针对美洲大蠊质量控制标准提升进行研究,采用更加合理规范的质控措施,保障动物类中药材的药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主要的论点与依据
项目通过对美洲大蠊良种选育、人工饲养技术、人工繁殖技术、专用饲料制备等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美洲大蠊标准化养殖流程,从选育种、饲养、孵化、繁殖、光照、温度、湿度、饲料、捕杀、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各方面进行在线控制,保证了药材生产流程的标准化,从而保障药材品质的优质性与稳定性。同时,建立了美洲大蠊GAP专属养殖繁育标准操作规程。此外,项目采用HPLC-DAD技术和全自动氨基酸分析技术,建立了美洲大蠊药材HPLC-DAD指纹图谱和氨基酸指纹图谱,制定了企业内控标准,保证药材品质。
创见与创新
创造性的解决了美洲大蠊养殖环境指标调控、外源性污染控制、饲养安全性和科学性、采收周期优化等过程控制难题,从源头保障康复新液最终产品质量的优良、稳定、可控。研发完成美洲大蠊种源控制、饲养、采收、储存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体系。
历年获奖情况
公司相关成果《中药大品种康复新液系统创新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应用》获得2016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公司专利《美洲大蠊人工养殖方法》获得2017年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2017年四川省专利奖二等奖
成果公报内容:项目对美洲大蠊良种选育、人工饲养技术、人工繁殖技术、专用饲料制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美洲大蠊标准化养殖流程,从选育种、饲养、孵化、繁殖、光照、温度、湿度、饲料、捕杀、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各方面进行在线控制。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了美洲大蠊GAP专属养殖繁育标准操作规程;项目采用HPLC-DAD技术和全自动氨基酸分析技术,建立了美洲大蠊药材HPLC-DAD指纹图谱和氨基酸指纹图谱,制定了企业内控标准,保证药材品质;项目完成了美洲大蠊全基因组研究及基因资源挖掘研究,为美洲大蠊药用机制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奠定基础;项目完成了美洲大蠊GAP基地的建设完善,完成美洲大蠊相关产品2条中试线和2条产品生产线建设;2016年公司年产美洲大蠊干品120吨,相关产品产值超过5亿元。